超500万人受“强直性脊柱炎”困扰,干细胞疗法带来新曙光

发布时间:2023-11-28供稿: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就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强直性脊柱炎不仅会累及关节,还会累及关节外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主流治疗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无法阻止疾病的继续进展,究其根源在于传统方法“只治标,而未治本”。

1701155250990.png

因此,急需寻找一种副作用更少、治疗潜力更高的方法。而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再生、免疫调节、抗炎及组织修复特性,有助于减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炎症反应。

在中国,该病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三。强制性脊柱炎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其他自身免疫病,尤其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率较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也是相对较多的。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干细胞疗法带来更多希望!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紊乱造成身体各关节慢性炎症的疾病,主要会损伤骶髂关节和脊柱,进而引发其他部位的僵硬疼痛。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关节融合和脊柱僵化,波及眼睛、心肺和肠胃等身体器官。

因为这种疾病具有长期且终身性的特点,轻则间断疼痛,重则致残瘫痪,甚至成为“折叠人”,所以,它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强直性脊柱炎的致残率很高,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患者没能在早期被及时诊断出来,发病早期时的症状较为轻微,患者会有间断的腰背和骨盆疼痛,休息可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的肌肉酸痛;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低热、厌食消瘦、贫血的症状,但也难以确定具体病因,后期身体损伤加重,治疗难度加大,从而导致病情严重。

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患病率约0.3%,患者数量过500万,多为15岁到30岁的青壮年男性超过40岁后发病极少,女性的患病率要低于男性。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A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大体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近年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与感染因素或自体干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1、自身免疫调节异常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自身免疫调节异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下降可能是其病理发生的始动因素。与正常个体相比,AS 患者的干细胞往往表现出促炎能力增强、抗炎功能降低、细胞因子分泌失调。

干细胞抑制巨噬细胞活化的能力也减弱,外周血Th17/Treg失衡,Th17细胞明显增多,Treg细胞减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在病理性成骨过程中,分泌更多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导致单核细胞功能障碍,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增多,从而加剧炎症环境。

2、感染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还可能因志贺菌、沙眼衣原体、沙门菌等肠道病原菌感染,激发机体炎症及免疫应答,从而造成组织损伤。通常与涉及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 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慢性炎症相关。这些免疫细胞产生各种先天细胞因子,在本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主流治法有哪些?

目前临床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有限,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长期用药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及耐药性,而且上述方法均未解决强直性脊柱炎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症状改善的效果有限。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缓解疼痛的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胃肠道问题(如上消化道溃疡)、心血管问题(如传导和节律紊乱、急性冠脉综合征)。

(2)改善病情类抗风湿药物(DMARDs)

常用如柳氮磺吡啶等,有助于抑制病情较活跃的周围型关节炎症状,但对中轴骨骼没有显著影响。

(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

经其他药物治疗不佳者,可考虑此类药物,常用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但此类药物可能造成细菌和真菌感染复发,特别是造成结核病和念珠菌病。

2、手术治疗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如果疼痛或极度肿胀迅速发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比如脊柱矫形术、脊柱截骨术等。但这些方法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无法阻止减缓疾病进展。如果您还想了解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更多内容,可以咨询国际干细胞研究医学部。

干细胞为何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对AS患者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而实际上传统的抗风湿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组织修复、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特性,有助于激活免疫细胞,而该免疫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相关;此外,还有助于促进组织损伤的再生过程,在本病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经研究专家团队综合分析得出,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以下具体优势:

1、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主要免疫遗传标志物是HLA-B27抗原。因此,重建正常的免疫功能,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最终目的

2、间充质干细胞的炎症抑制作用

移植外源干细胞可能有助于改善机体炎症环境,修复异常状态,主要通过发挥趋化作用,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此外,白细胞介素-23(IL-23)是一种使血清水平显著升高的炎症细胞因子,已被证明能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中诱发慢性炎症,并引起骶髂关节长期疼痛。部分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血清中的IL-23,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

3、间充质干细胞的再生修复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机体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亚群血清水平明显升高,从而造成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损伤逐渐加重,进而加速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进程,甚至出现关节畸形,最终还可导致脊柱及骶髂关节活动受限。

研究显示,首先,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中胚层、外胚层或内胚层细胞等不同的细胞群,从而促使许多组织和器官进行再生修复;其次,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可经过释放外泌体,加速成骨和血管生成;最后,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归巢效应,可在病变滑膜中聚集,从而促进受损关节组织的修复。

干细胞治疗AS临床案例

案例1

2017年,《河北医学》刊发了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疗效表明,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水平,且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

另外,山东大学肾脏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5名患者HLA-B27均为阳性,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半年后5名患者症状得到很好的恢复,并在一年后停止所有药物治疗,身体情况保持稳定。

案例2:

刘文斌等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随访1年的疗效。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夜间疼痛评分(VAS)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 BASFI) 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血沉较移植前有明显下降;免疫球蛋白G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较移植前有明显下降。

案例3:

研究人员以8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治疗为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给予1次静脉输注30ml MSCs(数量为1×107),随访。

【试验结果】①血常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②肝功能:对照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改善效果不显著,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③VAS、BASFI、BASDAI评分: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更为显著。

结论:AS患者采用MSCs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水平,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效果显著。

案例4:

研究人员对20名AS患者实施干细胞移植,另20名AS患者为生物制剂治疗对照组。干细胞组受试者输注MSCs数量为1×106/kg(40ml),每隔4周输注1次,共4次。

6个月后随访,干细胞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0.0%。

干细胞组的免疫指标明显降低,且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活动指数评分明显下降,均优于观察组。

小结

MSCs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能明显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减轻炎症反应,提高髋关节功能。

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可纠正失衡的免疫机制,提升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一篇: 【科普】干细胞疏通“生命之河” ,远离血栓威胁 下一篇: 6大趋势告诉你,中国干细胞技术国际领先!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
或搜索关注:水发生命科学